教师节特辑——我和我的老师 | 精研技艺,心怀温度:庞老师的口腔修复行医与教学之路(全铭轩 伍继楠)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全铭轩 伍继楠 来源: 浏览次数:
在口腔医疗领域,口腔修复科时常面临特殊且复杂的患者需求,既有行动不便、沟通困难的高龄群体,也有因重大疾病导致口腔颌骨缺损、亟需重建信心的年轻患者。庞丹琳老师深耕于此,以精湛的技术为基石,以温暖的关怀为底色,在行医与教学中践行着口腔医生的使命。
口腔修复科面对的患者群体是年龄最大的,他们往往有着迫切的口腔修复需要,却因为腿脚不便、沟通障碍等原因,对口腔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样的老年患者,庞老师总是用细致入微的心把控好每一个细节,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曾经有一次,庞老师告诉我们今天会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前来就诊,让我们时刻关注挂号信息,并提前准备好了所需的器械和材料。这位老人家腿脚不便,是坐着轮椅来就诊的,我们的诊间本是在二楼,庞老师一看到老人家的挂号信息,就迅速地带着我们下到一楼借诊间接诊。老人家嘴里的活动义齿佩戴几年了,但是听力和发音都不是很清楚,庞老师便一遍遍地询问老人家的主诉:“老人家,您别着急,咱们慢慢说,我会帮您把问题解决好的。”终于在数次询问后得知老人家的义齿佩戴时有不适感,尽管如此,老人家仍然难以明确表达自己具体的不适之处,于是庞老师便轻轻俯下身,用更加缓慢的语速在老人家的耳边做引导,配合着手上动作触摸着义齿的一个个可能发生不适的位置,才把义齿压迫的地方确定下来,一个对于平常人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问题,对于一位老年患者来说却不是一件易事,此时就需要医生有更多地耐心和细心。
随后,庞老师一边调磨义齿一边向老人家解释每一步的目的,让老人家心里有底。在重新试戴义齿的过程中,庞老师动作轻柔并时刻关注老人家的反应,生怕一不小心弄疼了他。经过一番精心调整,老人家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庞老师这才叮嘱老人家后续的注意事项,安排好复诊时间,目送他坐着轮椅安全离开,直至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才转身回到诊室。庞老师教导我们,对于这些老年患者而言,每一次就医都可能是一次艰难的出行,自己多一份耐心和细心,就能让他们少一些焦虑与不适。
除了悉心照料老年患者,面对因癌症治疗导致左侧上颌骨缺损而需要制作赝复体的二十岁姑娘,庞老师更是将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初入科室的那天,就遇见了一位特殊的患者。那是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姑娘,因癌症治疗而切除了左侧上颌骨,在庞老师这里制作了赝复体。那是我第一次在临床上亲眼见到赝复体,既充满好奇,又对背后的故事一无所知。庞老师耐心地为她调改修复体,细致地缓解她的疼痛不适。患者离开之后,庞老师将我们召集到一起,打开为她专门整理的病例PPT,仔细讲解制作要点和相关知识,最后郑重地叮嘱我们:“回去不仅要好好研究这份病历,还要去翻书,把赝复体的相关知识真正吃透。”于是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赝复体”,也变得真实而具体。
后来,这位姑娘又因为黏膜压痛复诊了好几次。每次看到她口腔里被压出溃疡或红肿的创面,庞老师总是格外心疼。她小心仔细地调磨、缓冲,尽可能减轻她的痛苦,并在结束时一再嘱咐:“有任何不舒服,都要及时联系我。”但庞老师做的,远远不仅限于修复体的调改。每一次见面,都会仔细询问她的近况,当听说她找到了新工作、看到她状态好转的时候,庞老师眼里也漾开了笑意。后来的一天,庞老师欣喜地告诉我们,在朋友圈看到她去旅行了。“照片上的她,笑得特别甜,特别美。”她说着,语气中都是欣慰,“比刚来时开朗好多,整个人都在发光。”透过庞老师,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她不仅用技术弥补患者口腔的缺陷,更用持续的关怀与安慰,参与了她重建信心、走向新生的过程。她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口腔医生,我们所要修复的,从来不只是牙齿或颌骨,更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庞老师的诊室里,大多是为活动假牙修复而来的缺牙患者。做一副活动假牙,往往需多次复诊,是对耐心与技术的双重考验。从取模、颌位记录、试戴、调整,每个环节她带着我们一步步推进,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患者离开后,治疗却并未真正结束。庞老师总会将我们召集到牙椅旁,复盘刚才治疗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适应症的设计思路,到某个基牙预备的微小细节,她讲得清晰透彻、条理分明。遇到活动义齿复诊的患者,她会引导我们拍照记录,待患者离开后,便要求我们依据照片画出设计图,必须做到分毫不差。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则会让我们根据患者的缺牙情况独立设计义齿。我们从最初的“照猫画虎”,慢慢走向真正理解与设计。
庞老师的教学始终生动而充满温度。在全瓷冠预备的教学中,她并未直接讲解理论,而是先让我们观察模型画出预备体形态,再亲手挑选车针、测量直径、辨析形态,再据此画出对应的肩台类型。那些曾经靠死记硬背仍感抽象的概念,忽然间触手可及、清晰可见。她甚至带我们远赴加工厂进行参观,亲眼见证一颗颗修复体如何从模型一步步变成真实的牙齿。庞老师还告诉我们,唯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指尖真实的手感,而每当我们展示练习作品时,她开口第一句话永远是:“做得真好!特别棒!”,再娓娓道来,细致分析问题所在,引导我们一起追溯根源、思考改进。
庞老师正是以她严谨而温暖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口腔修复,既是一门系统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需要沉淀的手艺,更是一门需要用心感悟和践行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