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新闻投稿    
学生工作
热点新闻
2024-03-0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医院卓越服务有...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工作 >> 正文

教师节特辑——我和我的老师 | 齿间筑梦遇良师,一径微光引前行(张驰)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张驰    来源:     浏览次数:


金风送爽润秋色,又值一年教师节,这独特的时节总会令我想起庞丹琳老师。

犹记大四时,那些口腔修复学专业课,尤其是可摘局部义齿的内容,对于初次接触口腔修复学的我而言,十分晦涩难懂。在没有见过临床真正的义齿之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于我而言犹如天书一般。大五在口腔修复科实习,有幸参与到庞丹琳老师的学习小组,初次见到临床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和缓冲时,感受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在临床上清晰的展现了出来。在学习过程中,庞丹琳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她用清晰的思维和充分的临床经验,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化作生动鲜活的生活絮语,让紧张严肃的诊室蜕变为满溢知识芬芳的殿堂。从牙列缺损的固定与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精妙技艺,到颌面缺损修复的丰富病例分享,再到临床实践中每一次耐心细致的手把手指导,她恰似那抹理性而坚定的光芒,稳稳地照亮我在医学之路上蹒跚起步的懵懂岁月。

课堂启智,让晦涩理论活起来

第一次翻开《口气修复学》课本时,我盯着“固位体”“桥体”“连接体”这几个词发懵——文字认识我,我却读不懂它们的“职责”。直到庞老师抱着课本走进教室,指尖在PPT 的示意图上轻轻一点,告诉我们把专业的名词用巧妙地比喻记忆于心,把固定桥就想象成在基牙上建的桥,固位体是扎在基牙上的桥墩,基牙需要能够承受桥上面的压力,才能和固位体一起托住整个桥;桥体就是桥面,要刚好补上空缺的位置,既好看,还得能让患者一定程度上恢复咀嚼功能;连接体呢,就是桥墩和桥面的接头。话音刚落,我脑子里堵着的雾一下子散了。

讲到可摘局部义齿时,她更是把义齿模型带到了讲台上,让同学们互相传阅观看,让我们对可摘局部义齿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了初步的印象。“你们看这个卡环,就像小钩子勾着牙齿,卡环进入倒凹的深度差一点,固位力就差一大截;基托要贴紧牙龈,但又不能压着肉,就像穿鞋,合脚才舒服。”那节课后我才懂,课本上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是能帮患者找回幸福感的“钥匙”。

临床带教,把课本知识用起来

大五实习第一天,我就看到了课本上的内容在临床操作中的体现,那种理论与实践交汇的奇妙感受让我深受触动。记得第一次在临床上看到患者佩戴可摘局部义齿时,庞老师细致地调整咬合关系,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她告诉我们义齿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咬合关系的正确,咬合关系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引发睡眠障碍甚至导致精神焦虑等问题。

庞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每一个修复细节,更让我明白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在临床诊疗中,每一个操作的背后都承载着对患者的深切关怀与责任。不必说义齿制作之前的精细取模,也不必说试戴时反复调整的咬合纸,单是修复完成后的随访观察,便足以让我体会到细致入微的医者用心。患者每一次复诊的反馈,都是一次新的学习契机。有位患者曾经因为义齿边缘的疼痛反复寻找庞老师进行调改,庞老师每次都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细致检查义齿的每一个角落,一点点地调整,直到患者露出满意的笑容。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修复的不只是牙齿,更是患者的信任和生活的质量。

庞老师不单单教我们如何参与临床工作,也时刻关注我们对于口腔修复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每逢患者来复诊时,她总会问我们几个问题,比如“如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和垂直颌位关系”抑或是“义齿就位的五个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总能让我们陷入深思,不单单是思考问题本身,更会思考这个问题和患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庞老师不但教会了我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更教会了我们在课本上没有的应急措施。有一次,患者的个性化托盘在取模的时候不慎掉落在地上而断裂,庞老师立刻检查托盘边缘是否变形,并迅速尝试各种方法来修复断裂的托盘,从加热蜡片修复托盘到502粘接,最后再用自凝树脂对断裂托盘进行粘接,在一次次尝试中完成了对托盘的修复,成功为患者取到了精准的印模。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口腔修复不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面对突发状况时冷静应对的智慧。庞老师也并没有对摔坏托盘的同学进行指责,而是耐心的告诉我们不要害怕犯错,要积极地从错误中寻找解决方案,这才是真正的成长。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面对突发情况时,慌乱和指责毫无意义,唯有冷静思考和果断行动才能化解危机。

谢谢您,庞老师。谢谢您把难懂的知识化成了易懂的课程,更谢谢您教会我:当医生,既要守得住专业的“精”,也要揣得满待人的“暖”。

祝您教师节快乐,愿您播下的每一颗“热爱”的种子,都能在更多口腔医学生的心里,长成照亮患者的光。